目前我國對大氣污染治理仍堅定不移的推進,以天然氣為代表的清潔能源排放小污染低,且單位熱值成本相對石油燃料更低,對加快生態文明建設意義重大,替代燃煤成為大勢所趨。
季節性峰谷差懸殊是北方供暖季的主要問題,也是氣荒的元兇。數據顯示,北方冬季的用氣量一般是夏季的3.5倍,部分省區市甚至更高。以北京市為例,用氣量冬季最高月為夏季最低月的8~11倍。
地下儲氣庫作為有效的調峰設施,三大油企都高度重視。在儲氣能力建設方面,三大油企精心組織儲氣庫運行,提高儲氣庫強注強采和大進大出能力,入冬前將管網管存、接收站罐存和儲氣庫庫存提升至較高水平,切實發揮好季節調峰和削峰填谷作用。
據介紹,中國石油儲氣庫計劃采氣增加22.3億立方米,增幅31.7%。11月中旬,中國石化天然氣分公司文23儲氣庫正式由注氣期轉入采氣期,按計劃,文23儲氣庫今冬明春預計試采氣8000萬立方米以上,將為我國華北地區今冬明春天然氣供應發揮調峰供氣和應急調度作用。
三大油企目前繼續加大勘探開發、地面建設、儲運設施等投入,全力推進長慶、塔里木和西南等主力氣田增儲上產。在進口資源多元化方面,繼續增強進口管道天然氣供應能力,按最大能力安排進口天然氣管道運行,入冬前將現貨LNG資源采購到位,確保進口資源供應穩定可靠。
進入11月份以來,國家發改委會同各地、有關部門和企業建立了天然氣保供日調度機制,隨時掌握天然氣供需動態,及時發現和處理解決影響供應的問題。從近期運行情況看,用氣需求增長比較平穩,天然氣資源供應相對充足,供需之間保持了一個比較好的平衡狀態。
11月19日,中國石油大學教授劉毅軍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2019年供需仍會相對平衡,天然氣價格不具備大幅上漲的條件,考慮到今年冬季天然氣的供需情況,出現大范圍氣荒的可能性不大,民生用氣應該能夠得到嚴格保障。
在各地政府“壓非保民”措施下,國內LNG價格整體呈現了“淡季不淡”、“旺季不旺”的平穩態勢。據價格指數顯示,2019年天然氣全國價格指數為3735元/噸,較去年下滑了13.49%。供應方面,1-10月天然氣總供應量在324.1億方,較2018年增加了51.9億方,增長率達19.1%。國產天然氣及海氣均有明顯增加,上游供應充足。而需求方面,2019年加氣站用量較為平穩;工業方面,2019年國家提出了“宜電則電,宜煤則煤,宜氣則氣”新政策,下游煤改氣政策杜絕了往年的一刀切,新增工業需求增速有明顯放緩。同時國家環保、安全檢查形式嚴峻,尤其是進入冬季以來,河北、河南、山東、陜西等地出現嚴重霧霾天氣,各地發布橙色預警,工業需求回暖艱難,整體持續低迷。此外,2019年我國加快油氣主干管網、區域性支線管網和配氣管網建設,完善LNG接收站布局和配套外輸管道,推進國內油氣管網互聯互通。如此一來,城燃管網互聯互通,儲備調峰設施不斷完善,用天然氣補充城燃的需求進一步降低,整體下游需求不高。
“2018年同期國內天然氣價格在4950元/噸,而當下價格為4400元/噸,2019年市場價格普遍較去年要下降500元/噸至800元/噸。”孫雪蓮稱,2018年國內液化天然氣消費增速超過18%,而2019年看來消費增速有明顯下滑,預計增速將會是個位數。不過,隨著多地冷空氣來襲,還是會帶動天然氣需求上行,預計2019年市場均價有望達到5000元/噸。
國建認為,隨著天然氣供應情況的改善,2019年國家“壓非保民”措施嚴厲程度也較2018年有所緩解,因此會在保證上游供應的同時,也適當推進下游需求。預計今年國內液化天然氣消費增速雖有下滑,但仍能達到10%左右。每年12月下旬到次年1月份都是LNG價格高點,因此目前來看后期仍存在上漲空間,
到冬季,有需求提升,還是有一定的限氣基礎上,壓非保民,釋放一部分需求。2019年消費增速有一定下滑,但預計全年增速還有10%,預計2019年最高全國均價可以達到4800元/噸至5000元/噸。
近日中國天然氣海氣現貨上調,到岸價格5.95美元百萬英熱左右。推算折合人民幣現貨到岸價2000-2300元/噸左右。受低價進口氣沖擊,以及終端接貨能力不足的原因,國產天然氣價格開始漲勢放緩,局部地區開始下滑。當前環保日趨嚴格,北方晉冀魯豫等多地省市受污染天氣影響,部分市對限產企業實施限電、斷電方式,工業用氣需求或受影響,同時,國四及以下燃氣車輛禁行,局部地區交通運輸受阻,出貨不暢,承壓降價,市場交投不溫不火。
2019年冬季管道氣相對比較充足,四川液開始向外輸送,有南氣北上情況,近期進口天然氣價格實惠,質量較好,接收站船期安排充足,多家碼頭有試探性上漲趨勢。當前市場上交易多集中在低價氣,也相對緊缺。國內天然氣液廠在成本壓力及終端需求沒有大幅提高的雙重壓力下,處境較為艱難,不排除進一步下跌可能。